藝術家 丨 丁筱 / 王璟瀾 / 楊牧原 / 蔣招昇 /褚晅
新聞稿
2014年08月23日下午3:00, “惠風和暢—中國美術學院優秀畢業生書法作品展”在杭州黃龍飯店《西湖•山水•文化——藝術長廊》隆重開幕,這是瀚陽藝術中心在藝術長廊舉辦的第三十六期展覽。
書法,歷經千古,于歲月輪轉中損蝕磨礪,于變亂漶漫中有跡可循。五位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優秀畢業生在日常生活中,體察、反省、觀照著書法的創作,將各自的才情學養與古代經典詩文之美相交融,追求書寫的真誠與古雅,獨抒性靈。
本次展覽共展出這五位優秀學子近期創作的33幅書法作品,作品均展現出書法傳統的魅力,可供觀者觀摩時細細品味。展期至2014年10月10日結束。
序言
“書”本肇乎自然,而合于陰陽。莊子曰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時有明法而不議,萬物有成理而不說”,天地陰陽交錯會合而化生萬物,生生不息。此是書畫的本源。
平時的學習,是體察,是反省,也是觀照。而“創作”對我而言,則是直面本心。偶爾會強迫自己忘掉多年所學,進入冥想世界里,去看“真我”如何。這時能體會“大矣造化功,萬殊莫不均”(王羲之詩句),是真曠達。這里面有“痛苦”與“痛苦”之后的歡欣,是一個突破無數心理與生理障礙,自我突破的過程,也是提升生命境界的過程。
——丁筱
書法對于我而言,是片刻不離的好友。在我的生活境域中,時刻都有可能產生與書法相關聯的思考。比如水龍頭上滲出的飽滿水滴,就可以視為完美的立體的“點”。當輕輕打開水龍頭,流出勻勁有致的水柱,則能立馬聯想到玉箸篆的點畫特征。而有時不慎,將水龍頭打開過大,水流迅猛,噴涌而出,水柱開叉,則會產生與草書飛白效果的共鳴。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,正所謂“縱橫有可象者”。因此,可以說生活當中處處蘊藏著書法的藝術靈感。我很喜歡假期回家時飯后的洗碗工作,因為不同餐具的清洗順序,不同大小的碗的疊放,筷子、湯匙的最終點綴……整個運作過程的考慮與書法的謀篇實則義理相通。這種“宿慧”的顯發和積累,實在是書法與我三生有幸的緣分!
——王璟瀾
對書法的情感,于我而言,與生俱來;面對不同的書作時,感受也不盡相同:經典的書法作品,在外觀與內在上能達到高度的統一,是書家的“心畫”,獨抒性靈,并能令觀者為之動容。從我來說,如何從前人的佳作中吸取精華而不落窠臼,追求書寫的真誠與古雅,才有望開創與永恒。
此次展出的作品,多以《詩經》為題材,參三代吉金文字書寫而成,意欲表現譎詭奇異,又不失古穆的作品精神;《般若心經》、《吉祥經》等經典經文以小楷為之,以求其內在空靈卻不失莊嚴。書寫時,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,故自信于作品真實不虛。敬望方家指正。
——楊牧原
余學治印,將逾一紀。初學秦漢,學其齊勻方圓之態度,慕其典雅雍容之風神。秉刀之際,未嘗敢背于斯旨。偶有任意之作,亦屬遣興所為,徒貽笑于大方之家也。益知前賢所謂平正為美,真實不虛。
先生之教誨,學藝當以品格為上,唯讀書可以變化氣質,乃醫俗之唯一途徑也。重學問,重品格,已成共識。運刀布白,技也;氣韻風神,學也。其求技進乎道者,必由學也!東坡先生云:"退筆成山未足珍,讀書萬卷始通神"。豈其獨言乎筆翰者耶?
——蔣招昇
書法,歷經千古,于歲月輪轉中損蝕磨礪,于變亂漶漫中有跡可循。既依傍遠古圣賢的偉大氣息,又寄托書者散開懷抱,投入深刻而宏大的望境之中。
書法的創作,集聚列兵布展的“胸中丘壑”,融于指腕間的精妙豐富,于日常生活體驗中推進書法技法為修煉之途。
筆者的一系列作品,行草《墨池記》、《松風閣記》、《李憑箜篌引》,楷書《洛神賦》,小楷《赤壁賦》,多以二王一脈書風呈現,上追魏晉,下及宋元,又蒙沈浩恩師點撥,頓開靈性,慚悟真訣,然學古而不泥古,試圖展現二王書風在當今所具有的時代精神,與古代經典詩文之美相交融,以筆下見方寫胸中浩然之氣。對有節奏感的運筆、精神化的線條和介于有無之間的辯證,都是筆者的嘗試與突破。
——褚晅
展覽作品
丁筱
王璟瀾
楊牧原
蔣招昇
褚晅
展覽現場
關注我們
長按下方圖片「識別二維碼」關注公眾號
請選擇支付方式
余額支付
免費或VIP免費資源僅限余額支付